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8 月 04 日
Hi,我是辰祐 Raymond
這周大家最關注的,大概就是「台灣關稅到底會開出幾 %」了吧
在周五公布之前,蠻多人預期會落在 15% 左右,有些身邊的 CFA(特許金融分析師)朋友猜測範圍是 13%~18%,結果沒想到最終數字竟然高達 20%,比大家想的都還要高,導致台指期盤中一度重挫 500 點

表面利多未必利多:市場反應取決於情緒與預期
禮拜三我和一位朋友出去吃飯時,他問我對關稅的看法。他說:「如果關稅開出 15%,應該就會大漲吧?相反如果高於 15% 就會跌。」
這其實是一種很直覺的市場邏輯
好消息 = 上漲,壞消息 = 下跌。
但金融市場,尤其是短線市場,往往不是這麼簡單。
我當時回應他說,雖然我自己是做長線投資,不會因為這類事件就去調整部位,但短線上我還是可以跟你分享我的想法
在短線交易中,你不能因為是好消息或壞消息,就直接連結到會上漲還是會下跌
價格不只是對「消息」的反應,更多時候是對「情緒」的反應,而「漲很多、已經賺很多」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情緒因素
舉例來說,這波台股從四月大跌後,從 17,300 點一路上漲到 23,400 點,短短幾個月漲幅超過 35%,幾乎沒有明顯回檔。

在這樣強勢多頭的格局下,現在遇到一個金融事件,關稅是低於 15%,還是高於 15%,可能就不是這麼重要
高於 15% 就會下跌,這很容易理解,但難道等於 15% 就會漲嗎?其實也未必,因為當大家都賺很多時,市場本身自然就會累積獲利了結的壓力。
在這種情況下,大戶可能就會選在消息公布的當下出脫持股,因為只有在市場情緒高漲、成交量放大的時候,才能順利轉移大部位。而此時散戶看到「利多消息」蜂擁進場,反而成為接盤者。當買盤無以為繼、動能消退,股市反而開始回跌,這時你就會看到新聞標題寫著:「利多出盡,台股下挫」。
當然,這些想法和推論,其實也只是諸多變因的其中一個,我想表達的是,如果你要做短線,那你就不能停留在直覺式的「好消息 = 上漲、壞消息 = 下跌」這種第一層思考,你必須進一步進行第二層,甚至第三層的深度推演,才能真正掌握市場的脈動。
市場深度思考:從第一層到第三層
如果你只是停留在第一層思考(好消息會漲,壞消息會跌),你可能就會經常經歷「看對方向卻賠錢」的挫折感,因為你忽略了第三種情況:無論消息好壞,結果市場都下跌。
在短線交易上,你要具備更深入的分析能力:
- 第一層:消息出來後,才想說要買進還是賣出
- 第二層:市場對這則消息的預期是什麼?實際的結果「大幅超出預期」的機率是多少?
- 第三層:現在誰持有的籌碼(或股份)最多,他在想什麼?他的對立面(散戶)又在想什麼,在消息出來的前後會怎麼做?
這也是為什麼在金融機構裡,會將「研究部門」與「交易部門」分開,就是因為研究與交易所需的能力與心態完全不同。
研究可以讓你找出事實、建立模型,甚至可以精準預測到最終結果,但真正的交易,需要考量的是市場預期是否已經反映、籌碼集中在哪裡、投資人情緒熱度如何,甚至還要思考消息公布之後各方的反應路徑和進行沙盤推演。
所以研究很厲害,經常可以預測成功的人也不一定能在交易上賺錢,甚至可能就是因為研究太深,反而落入「我一定是對的」的認知陷阱,一旦市場走向不如預期,更難認錯,最終造成巨大損失。
短線交易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:輸多贏少的高風險遊戲
聽完我的分享後,他才驚訝地說:「原來短期交易要考量的事情這麼多。」
我說:「對啊,這也是我不建議一般人輕易投入短線交易的原因。除非你真的對金融市場有高度的興趣,並且願意長時間深入研究、反覆驗證各種策略與市場情緒,否則短線交易對多數人來說,其實是一場注定輸多贏少的遊戲。」
金融市場本質上就是一個高風險、零和博弈的地方。如果只是聽消息、看新聞,卻沒有培養出屬於自己的判斷能力與思考框架,那麼很快就會發現:錢不只賺不到,還會輸得莫名其妙。你以為自己看對方向了卻還是虧錢
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讓你了解,短線交易中真正困難的,從來不是「看對新聞」這麼簡單,而是要理解市場怎麼「解讀」這則新聞、市場的情緒處在哪個階段、大戶與散戶會如何反應,以及這些行為背後的預期與籌碼變化。
如果你已經在做短線,希望這些觀點能幫助你從第一層思考走向第二層、第三層
如果你是剛入門的投資者,也希望你能在投入市場之前,對這條路有更全面的理解與準備。
但如果你今天是長期投資人,事情就會簡單許多。你不需要每天盯盤,也不必去煩惱關稅到底幾 %,只要專注在資產配置、持續投入與時間的複利,市場自然會給你該有的利潤。
Raymond 和你聊理財 – 歡迎留言和寄信
你也有過那種「明明方向看對了,結果還是賠錢」的經驗嗎? 如果你曾有類似的經驗、正在經歷,或是對今天的內容有任何想法,歡迎直接寄信給我,我們可以一起聊聊,或許能幫你梳理一些卡住的地方。
我的信箱:info@raymondwealth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