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4 月 30 日
「如果有水晶球,讓我每次都能買在最低點,那該有多好!」
為了抓到最低點,你可能已經花了數十萬元買書、上課,甚至加入投資網紅或顧問的群組。你學了一堆技術指標、K 線型態,只為了那一個目標:買在最低點。
但如果我告訴你,買在最低點,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呢?
這篇文章,也許會顛覆你過去對投資的認知,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為什麼用三國人物來講長期投資?
今天要介紹幾種不同的投資方式,為了讓你更有記憶點,我決定借用《三國演義》的幾位經典角色。
這些角色不只個性鮮明,也能剛好代表不同的投資行為模式。看完後,你會更清楚:投資成功的關鍵,絕對不是你以為的「買在最低點」。
長期投資:買在最低點 vs 買在最高點
我們先從最直觀的比較開始。
假設有兩位投資人:
- 孔明是天才型選手,每月都能買在最低點
- 司馬懿是天生倒楣鬼,每月都不小心買在最高點
他們都在過去 20 年中,每月投入 10,000 元到 S&P500 指數。
用常理判斷,兩人的資產應該會差很多對吧?

正確答案是:2 人差距不到 1%
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績效圖


這 20 年來,孔明的年化報酬率是 9.95%,而司馬懿則是 9.39%,兩人相差只有 0.55%。但最終資產都超過了 700 萬元!
換句話說,即使你總是買在最高點,只要持續投入、不要中斷,你依然能累積可觀的財富。
長期投資:月初買進 vs 隨機買進
再來看看月初買進與隨機買進的差別。
- 關羽是紀律的代表,每月一開盤就買,從不猶豫
- 張飛為人豪爽、隨性,哪天高興就哪天買(每月隨機選一天買入)
這是他們的績效表


結果顯示:
- 關羽年化報酬率:9.65%
- 張飛年化報酬率:9.66%
幾乎沒有差別。
這代表什麼?與其花時間精算哪天(月初、月中、月底)買比較好,不如把心力放在「有沒有每個月都確實投入」。
堅持比精準更重要。只要你持續買進,哪天買,真的沒那麼重要。
長期投資,操作再神也救不了晚起步
最後一位登場的是劉備。
他謹慎保守,擔心市場風險,遲遲不敢進場,直到第 11 年才在孔明的勸說下入市。
在孔明的輔佐下,他的操作方式也是趨近完美,他先將前 10 年的存款一次投入之後,每月都在最低點買入 10000 塊。
這是他的績效表

你會發現:
- 劉備的年化報酬率高達 10.44%,是 5 人中最高
- 但他的總資產只有 550 萬元,跟總是買在最高點的司馬懿差了 30%
為什麼會這樣?
因為他太過謹慎,總想等市場更穩一點、價格更低一點。
於是他在場邊觀望,看著別人起步、獲利,卻始終不敢踏出第一步。
他不是沒錢,也不是沒想法,只是一直不敢開始。
而這段猶豫不決的時間,代價非常高。
即使後來他每次都買在最低點、操作完美,最後的結果還是遠遠落後那些早早上場、持續投入的人。
這也是長期投資最現實、也最不留情的一點:
市場從來不會因為你謹慎,就多給你時間。
長期投資的關鍵在於時間,而不是抓低點的能力
我把 5 個人的績效整合成一張比較表

透過這張表,你可以看出 2 個非常重要的事實:
1. 長期投資下,買入點位的高低對績效的影響極小
很多人以為:「如果我能抓到最低點,報酬率一定會高很多!」
但實際數據告訴我們,即使你每次都買在當月最低點,和每次都不小心買在最高點,年化報酬率的差距竟然不到 1%。
所以你可以思考看看,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想買到最低點,實際上只贏別人不到 1%,真的划算嗎?
有時候我們不是不認真,只是把太多時間放在影響太小的事情上。
2. 長期投資,投入市場的時間長度對最終資產影響巨大
上漲時,你可能會想:「我先觀望,等便宜一點再進場。」
下跌時,你卻又會想:「我先觀望,等局勢明朗一點再進場。」
但這樣做,代價其實非常高。
像劉備這樣晚進場的人,即使每次都買在最低點、報酬率是 5 人中最高,資產卻比早早進場、總是買在高點的司馬懿少了上百萬,差距接近 30%。
這就是複利的力量。你越早投入,資產就有越多時間去「滾雪球」,但你晚了幾年,光靠後面的「神操作」也追不回來。
總結
這篇文章透過實際數據,探討在不同買進時機下對投資績效的影響。
我常看到不少投資 KOL 喜歡說「我早就買在最低點了」來吸引大家的注意,過去我自己也花了很多時間,研究各種價量、技術指標、型態和籌碼數據,只為了嘗試抓住那個「完美進場點」。
但真正開始進行長期投資後,我才深刻體會:花那麼多力氣找最低點,對長期績效的幫助其實非常有限。
因此我決定回測實際數據、寫下這篇文章,希望幫助更多人理解
在投資這條路上,選對方向(長期投入)比選對時間(短期進出)更重要。
這次嘗試比較輕鬆、有趣的方式來呈現內容,希望你看得開心,也真的有收穫!XD